Page 293 - 第二批核电工程建设五新技术成果汇编10.7
P. 293

(1)汽轮机检修工作现场涉及较多的间隙调整,要求精度高,以往有两种方式解

               决,一是通过机加工处理,可能涉及反复加工适配,另一个是现场手工打磨、适配。机

               加工流程复杂,响应慢,遇到与多专业的加工作业冲突,需要排队处理;手工打磨效率

               慢,打磨效果与人员技能关联性大,有较大的损坏设备风险。
                    (2)人工清洁设备,投入人力大,工作效率低,消耗材料多,污染风险高。如轴

               承箱内的润滑油清洁,常规是通过纯棉白布、吸油纸等对轴承箱内的残油进行吸附、清

               理,环境污染风险高;再如设备法兰面清理,是通过人力手工打磨去污,效率慢。

                    (二)选择此方案的原因
                    1. 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员工作负荷;

                    2. 降低环境污染和设备损坏的风险;

                    3. 降低检修成本且提高经济效益;

                    (三)拟解决的问题
                    1. 解决工作效率低,降低人员工作强度;

                    2. 解决减少检修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3. 解决电源、气源接口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4. 提高设备检修质量且增加经济效益。
                    (四)是否可实现多级推广应用

                    可以实现实现多级推广应用,具体推广范围如下:

                    1. 主要应用于汽轮发电机的检修作业,对于部分设备可同步应用于同类型的机械设

               备维修;
                    2. 集团内部提倡自动化应用需求,各个核电站都有提升检修效率的需求,该自动化

               系统的应用将会大幅提升检修效率,减少检修工期,增加机组发电时长,进而增加发电

               站的收益。
                    3. 项目应用成功后,可推广至核电站、常规火电和燃气轮机电站应用,将会大幅提

               升机组检修效率。

                    二、成果主要内容

                    核电站汽轮发电机检修工作长期处于大修关键路径或次关键路径窗口,检修质量和

               进度直接影响电站的整体发电收益。根据集团“十四五”规划对大修工期的高质量发展
               要求,提升检修效率势在必行。

                    因此从能源、动力源布置,设置中间转换站,集约化、模块化,通过配套多种形式


               — 288 —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