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2第11期核能新闻----------最终版
P. 21

物深地质处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处置责任不明、体制机制不协调、顶层规

                   划缺失、资金筹措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放射性废物管理严重滞后于核能发

                   展。
                        众所周知的是,核电安全问题涉及利益主体众多,公众敏感性强,即使技术、

                   管理、制度、监管等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最终制约中国核电发展的关键,仍要看

                   是否能解决“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 2018 年 10 月举办的“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

                   上说,在一些地方,中国核能发展遇到了难以被公众接受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公

                   众对核电的认识有限,未能很好地、客观公正地认识核电,甚至出现被误导现象。

                        这方面,芬兰、瑞典、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芬兰于 2021 年开

                   始建设高放废物永久处置库。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拥有处置库的国家,其在选址阶

                   段就向当地社区开放了办公区域,并对社区承诺,如果该地被选中,他们将获得

                   否决权。等到项目审批时,更是创造了处置库所在城市七成以上民众支持的纪录。

                        处置库位于芬兰西部的奥尔基洛托岛,这个岛上还有芬兰五座核电站中的三

                   座。这是一片平坦的土地,被松树覆盖,三边与波罗的海接壤。选址最终决定时,

                   奥尔基洛托岛上的小型农业和渔业社区接受了该项目。与此同时,在距离该岛车
                   程只有约 20 分钟的陆上城镇劳马,人口约 34000 人,也对核安全表示了放心。


                        瑞典进度比芬兰稍慢一步,处置库于 2020 年获批。此前在建设地下实验室
                   阶段,瑞典就把其作为与公众沟通的窗口并对外开放,每年约有 12000 人前去参

                   观,其中包括瑞典女王。相反,美国早在 1991 年就确定在尤卡山建设处置库,

                   但由于内华达州当地民众强烈反对,最终国会没有继续拨款,让项目搁置至今。

                        在王驹看来,“邻避效应”是一个信任问题,破解出路在于公开透明,“我

                   们目前专门有一个课题组研究如何促进与公众的沟通,让他们更了解处置库建设

                   的安全性与必要性。想让公众理解我们,首先就要做到两点:公开和透明,并且

                   让公众参与决策。”

                        杜祥琬也建议,公众不仅是科普对象,还是参与主体,一开始就应参与立项

                   的酝酿、沟通和论证,“参与进来不是开一个报告会,让他们当听众这么简单,

                   必须制度化、法制化、组织化,形成一种机制。”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8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