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2022第11期核能新闻----------最终版
P. 20

就像一个缓慢盘旋下降的螺圈。“螺旋坡道目前已经向下挖到 460 米深处,揭露

                   出的岩石极为完整,与预测结果完全一致,螺旋斜坡道地下硐室的稳定性也非常

                   好。”王驹说。
                        他解释,地下实验室并非最终处置库,不会埋入真的高放废物,只是一个“彩

                   排平台”,通过研究为最终处置库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的工作与建成处置

                   库的工程目标相比,还相差较远,仍处于选址的前期研究阶段。按照国家规划,

                   将在 2040 年确定处置库的最终场址,2050 年左右建成并开始运行。“对于是否

                   能遵循这个时间表推进,我总体上比较乐观。”他说。

                        “邻避效应”何解?

                        王驹分析,为了更好隔离高放废物,最终选址的确定要考虑两类因素: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北山为例,当地海拔在 1500~2500 米,长年干燥,年降

                   雨量只有 7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3000 毫米,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贫乏。“这

                   样,渗透侵蚀到处置库的地下水就会极其稀少。”他说。同时围岩主体是坚硬的

                   花岗岩,岩体完整、厚度可达 2000 米以上、渗透性极低,且地壳稳定,地震活

                   动很弱。

                        另一方面,当地人烟稀少,也没有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可待开发,土地无更重
                   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很低。未来,还需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北山仍


                   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预选地,不过如果处置库最终决定建在这里,核电站大多分布
                   在东部沿海地区,运输安全将非常重要,这就涉及利益和代价的权衡问题。”王

                   驹说。

                        实际上,关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虽然目前在工程技术上具备可行性,但对

                   其长期安全性的评估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关键挑战,就在于需要处置

                   的时间跨度至少在上万年以上,而且人类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

                        “比如有很多科学和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以现有的地表实验室条件研究废

                   物罐的安全性,认为它抗腐蚀能力很强,但在一个深部地质环境里,经过了上万

                   年的演化之后,其抗腐蚀性是否仍能得到保证?在上万年的时间尺度下,放射性

                   核素又会以什么方式在地下水中迁移?迁移到什么地方?”王驹说。

                        除了技术痛点以外,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专家在 2021 年发表的论文《高水

                   平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法规标准探讨》中还指出,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放废




                                                           17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