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2022第12期核能新闻---最终版
P. 20

将目光从东部沿海地区的核电站移向西北地区:北山金庙沟村 25 号。

                   在甘肃肃北县马鬃山境内,这里是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所在地,也是保障中

                   国长期核安全的“最后一站”。
                        这是一片大西北典型的“无人区”,人烟稀少,常住人口只有一户牧民,

                   王驹接受记者采访时,正是深秋十月,北山的 36 棵胡杨树已经全部染成了

                   金黄,这是当地季节流转的唯一证据,这里连动物很少见到。但对王驹来说,

                   这片荒芜之地是处置核废物的“理想场所”。

                        王驹是北山地下实验室总设计师、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

                   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核安全主要是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防止

                   核设施发生事故,二是核废料的永久安全处置。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中,

                   99%属于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经过一段时间,其放射性就会衰变至无害

                   水平。只有剩下的 1%属于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下简称“高放废物”),含有

                   钚、镅、锝等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强、毒性大、半衰期长,需要上万年甚至

                   更长时间才能自然衰变到无害水平,如不能安全处置,将对人类生存环境产

                   生巨大影响。

                        高放废物来源主要有两种:乏燃料(反应堆中核燃烧“燃烧”后产生的
                   废料)和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及其固化体。王驹解释,美国、瑞典、


                   芬兰等国出于处理成本等经济考量,将乏燃料直接埋入地下或长期封存。中
                   国、英国和法国等认为乏燃料仍是一种资源,可以从中提取出有用的铀和钚,

                   重新作为燃料循环使用。剩下的废液固化后装入特制废物罐中暂存,这只是

                   一种暂时的贮存方式。

                        专家指出,中国积累的高放废物仍长期存放在地表,部分废物贮存时间

                   过长,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逐渐增加,成为影响中国长期核安全的重要隐患。

                   并且,作为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的核电大国,随着“十四五”期间核电机组规

                   模不断扩大,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也将持续增加。

                        对于高放废物的永久安全处置,目前,国际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广泛讨论

                   和验证,在提出“深岩层熔融处置”“深海沟处置”“太空处置”等多种方

                   案后,最终形成共识:“深地质处置”是目前最安全可靠且技术上可行的方

                   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称其为“游戏规则改变者”。




                                                           17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