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第六篇 质量通病防治篇
P. 35
2.原因分析
(1)替代及垫层基底标高不一致,单次浇筑面积过大,
未进行合理分块或切缝处理;
(2)替代及垫层变截面位置,未设置受力钢筋;
(3)替代及垫层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含量较高,
水泥水化热过大,内外应力释放不均;
(4)替代及垫层上方承受过大动荷载。
3.预防措施
(1)开挖过程中,选择合适开挖方式、控制开挖深度,
减少主观因素引起的局部超挖;
(2)变截面位置设置抗裂钢筋网片;
(3)合理设计替代及垫层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水泥掺量,
降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
(4)替代及垫层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切割分格缝或设置
合理的施工缝位置。
4.治理方法
(1)替代及垫层混凝土表面裂缝,开凿“V”型槽,采用
细石混凝土、水泥砂浆等材料修补处理;
(2)替代及垫层混凝土深层裂缝,采用压力灌浆等方式
进行处理。
5.良好实践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