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智库丛书第五卷
P. 232
ᇏݓނିྛြᇆ९čֻजĎ
进而给予碳减排实践者一定激励的机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发放低碳信用卡、添
加碳标签等,主管部门或金融机构通过此类产品倡导绿色的消费与生活方式。例
如,兴业中国低碳银联人民币信用卡可以设置购碳基金,集中购买碳减排量支持世
界地球日等活动;蚂蚁集团根据个人低碳行为设计“绿色能量”,并在未来可能将
个人减排量的收益返回给个人用户。
3 关于碳市场、碳金融与核能行业的一些思考
3.1 积极成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在碳市场领域开拓相关
业务
一是探索参与碳市场建设。争取介入行业标准制定、注册和登记系统建设等,
开展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碳资产管理、前瞻性研究、教育培训等业务。在碳市
场放开机构和个人参与后,积极开展碳配额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
二是推动CCER项目开发。深入研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并跟踪全国 ETS 抵消机制的具体规定,通过咨询模式或收益分享模式,专业化推
动 CCER 项目开发。建立专业化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也是相关企业实现可再
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
3.2 研判电力市场改革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交互影响,为客户提供定制
化的能源解决方案
把握未来高耗能企业对低碳电力需求的契机,核电企业可积极寻求与高耗能
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除直接签定长协电力交易合同外,应注重拓展服务
功能,以电能和碳排放配额相结合形成的电—碳产品为抓手,为客户,特别是高耗
能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涵盖能源审计、用能咨询、综合节能改造、
碳资产管理等增值服务,增加用户黏性。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