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5第1期核能新闻---最终版
P. 16
核能观点
核电发展应主动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核电特点鲜明,是重点地区电网的坚强韧性低碳电源支撑。发展核电对
优化能源整体布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下核电将发挥其独特的保障作用。核电既是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内低碳转型的主要本地电源,可有效助力煤电减量化发展,
也是满足占比约 40%~60%的基础电力负荷需求的主力低碳电源之一。核电
机组可以向系统提供转动惯量,以增加克服供给或需求的瞬间扰动而电网安
全稳定运行的能力,在设计范围内,提供必要的负荷响应,以部分满足系统
灵活性需求。
第二,合理配置核电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和生产消费结构、生态环境条件差异比
较大,全国统筹、交替推进降碳十分必要。核电布局应充分考虑这一应对气
候变化差异性区域政策的需要。当前至 2030 年,我国在运核电主要布置在
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从碳排放角度看,沿海地区用能量、化石能源消费及碳
排放总体排位靠前。山东、江苏等省份钢铁化工水泥等高碳排放工业发达,
本地化发电装机以火电为主,碳排放排名依旧靠前。但海南、广东、福建和
浙江等沿海省份,核电发电量占比较高,其碳排放排名显著低于其 GDP 和火
电装机规模排名,核电等非化石能源为当地碳排放总量控制、经济社会发展
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 2030 年前这些经济发达省份要实现“碳
达峰”,就需要推进核电建设,继续推动核电基荷运行,以减少化石能源消
费和碳排放。
2030 年我国实现总体“碳达峰”之后,各地将陆续进入碳排放总量下
降阶段,电能量供应市场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碳减排压力相对较大的区域(如
内陆省份和沿海省份内陆地区)将需要继续或启动投产核电机组。根据国网
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研究,如果内陆 2 亿千瓦的核电厂址资源不能开发,
将加大火电和新能源开发力度。预计到 2060 年,火电、新能源、新型储能
装机需提高 2000 万千瓦、8.4 亿千瓦、3 亿千瓦,提高整体电力供应成本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