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核能新闻2021年12月(清洁版)-------最终版
P. 20

解决调峰问题,以一定量的电厂作为备用应急电源,用户可以根据大数据提供的各种电源
              出力情况预测选择电源;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可通过自建或者购买调峰能力深度参
              与电力电量平衡,实现高质量出力。
                  除上述电源侧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的措施外,还需要电网侧发展智能电网和配
              电网。杜祥琬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提升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传统电力技
              术相融合,促进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智能化,使电网可观、可测、可控。“传统的大电网向
              大电网和微网、有源配电网、局部直流电网互补共生转变。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智慧配电
              网来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并网、储能和电动车等。”
                  此外,杜祥琬表示,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都有应用市场。“发展商用化的储
              能、储热技术,是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

                                          如何实现“可能三角”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杜祥琬表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初期,随着新能源电力比重的提升,应逐步形成适合新能源电力的市场交易体系,使灵活
              性资源获得合理权益;另一方面,应实现电力的物理系统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
              挥出数字成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这个阶段,主要是积累新能源和储能、灵活性资源相
              结合的经验。同时积累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发电相结合的经验。”
                  杜祥琬预计,碳达峰以后,新型电力系统将进入成熟发展期,这个阶段要能经济性地
              解决各种转型成本,深入研究和防范风险,使之成为与各种基础设施融合的新型国家综合
              基础设施。
                  “实现电力系统‘可能三角’,没有原理性障碍,但也不是现有技术能力可以完全解决
              的。”杜祥琬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社会价值的过程,
              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更多地实践。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16
   15   16   17   18   19   20   21